大考将近,吏部各司主官自然也不能清闲。这些年朝廷重视教育,在中枢、地方很是修建了一批学府,以官学为主,私学为辅。官学中又分为两类,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枢官学是朝廷直属,皆隶属于国子寺,计有太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师资力量强大,非有二品以上大员推荐或者权贵世家子弟,很难进去,其余州、县官学生徒虽然也有名额,但是不多。这些学子的考中几率比其余人大上一倍不止。
其他举选不从学校中选拔,而是先在州县举行预考以选人,称为乡贡。举子们聚集京师,成为京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要参加进士科,搏一个出身!
虽然靠着大员的举荐也可以做官,不过这种官员前途有限,正经科班出身的官员是看不起这一类人的,也相当于没有了政治资本,因此,哪怕这考试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桥,他们也要闯上一闯!
皇帝亲自下旨,让斛律孝卿、李德林、颜之推做主考官,又表示亲自入铜雀苑观摩大考,对此次会试极为重视,三人自然不敢怠慢,做足了准备,一个考场竟有十数个考官来回逡巡,学子统一用规范的楷书作答,考完便收卷糊名,打乱顺序,防止舞弊。
若不如此,考生将名字填在卷子上,考官阅卷时,可以看到该卷的主人。若考生与主考官串通,极易在试卷上做手脚。故此吏部派专人在其名字之上糊纸加封,并盖上吏部的印鉴。
考生交卷后,将所有卷子次序打乱再编上号码,阅卷及排定成绩时皆以号码为标志。考完之后,立即批改,改完之后便行封存,待最后一日放榜前一个时辰,再拆卷录名,如此,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公开公正!
在大考之中,经文解读以及算学占了极赋倒是不怎么受重视。这些年朝廷也开始编撰统一的教材,往年考生抱怨最多者,是答案不标准。其实也怨不得,世家垄断知识,同一卷经文可能各家都有不同的解读,考官多处于自小言传身教的影响,对于自己不满意的答案不愿意打高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前人经典残缺不全,虽然汉朝也有诸多大儒进行了研究整理,但内容却缺失不少,都靠后人补充。其后战乱不断,经籍文字讹谬越积越多。以四书为例,现在天下流传的版本何止数十?也正是因为如此,北齐朝廷才纠集了那么多大儒,花费了一番功夫制定出了官方认证的教材。
这些典籍因流传日久,加上南北分裂、版本不同且各自倚为正宗。这对于要吸纳天下人才的北齐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未有统一的版本,使生徒和考生们莫衷一是。所以,朝廷在有意识地控制这一局面。斛律孝卿、颜之推等人都是饱学之士,尤其颜之推,家学渊源,最为靠近正统,由他来修撰最合适不过,没有文人拒绝得了这份诱惑,毕竟这是流芳后世的美事。
会试有条不紊地举行。考试之日,考生们通过层层关口,鱼贯进入铜雀苑。这些考生自晨开始入苑考试,至暮方退。根据规定,举子们到了晚间还没有交卷,许烧烛三条。若三条烛用完,则必须交卷。
高纬在这几日早朝之后,都会去铜雀苑观看。就见一千余名考生什么都不用准备,听到吏员呼其姓氏则入于内。其时天色尚暗,如长龙一般的队伍缓缓移入铜雀苑的各考场之中,高纬看着这支队伍,人人皆身着白衣,颇有白衣如雪的既视感,心里暗自高兴,颇有“天下英才皆入吾掌中”的感慨。
于是最后一关,自然而然就是让这些从考场之中杀出的悍将面圣,当堂殿试了。以往高纬是不会做这些事情的,只是近年来朝廷无大的战事,高纬也有空见见这些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着人预备在昭阳殿安排学子觐见,吏部尚书杜台卿带领这三十人入了昭阳殿,学子们在来之前便已经被官员调教过礼仪,纵使心慌,但礼数是不缺的,随同跪拜,三呼万岁,然后战战兢兢起身。
在此之前,他们之中多数都是一些平民,即便考中为官之后心态已经大不相同,但能当面见一见皇帝起来,作势要抓他过来,“你说什么,小没良心的,过来!”可她那里抓得住他,小胖子高珩老早挣脱母亲的怀抱,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
宫道内,一个长相和身材都很普通的男人正在前往昭阳殿的路上,阔别了几年,斛律光终于又再次回到了邺城。他在汾州掌着数万大军,又是皇亲贵胄,实打实的朝廷重臣,这次回来也有许多事情要跟陛下商议。在拱廊拐角的地方却险些与一个孩子撞上。
斛律光急忙站住脚,盯着他看,这个孩子生得白胖可爱,长相和陛下极为相似,但眉眼之间又依稀可以看见自家女儿的影子……
斛律光心里一跳,渐渐反应过来这孩子的身份。
他半蹲下,努力牵出慈和的笑容来,笑眯眯问道:“你是何人?”
“你又是何人?”小胖子很不爽他的口吻,挺胸抬头,不甘示弱道。
喜欢北齐帝业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