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山,西去山海关一百里,南邻渤海二十里。
山体南麓,矗立着关内名城——昌黎。
碣石山南北长约四十里,在山南一处制高点,明国修建有一座望楼,站在此处,方圆六里的县城,远处的沧海一目了然,而通往辽东地区唯一一条官道便是从昌黎县城穿城而过。
眼下,大明崇祯十七年,大夏东晓四年(为方便叙事,今后便以东晓纪元,东晓元年便是1641年,以此类推)的春天正式来临。
虽然风沙依旧,不过天气终究逐渐好转起来。
今日,恰好是一个难得的没有风沙的好天气,碣石山望楼,一群人正在那里对着大海指指点点。
二十里的距离,若是用肉眼看的话,指定是朦胧一片,不过这些人手里都有眼下在大明还比较时新的单筒望远镜,如此一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便显得顺理成章了。
细物依旧有些朦胧,不过在十倍效果的望远镜下,纯净的蓝天、错落有致的白云、蔚蓝色的大海跃然在目。
当然了,历史上的魏武帝曹操肯定不是在此处观望大海的,而是在大海边上的联峰山。
进入昌黎县境内后,其北边有洋河,南面有饮马河,加之西边的碣石山,东边的大海,唯一的官道,妥妥的兵家之地。
奇怪的是,这里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
也幸亏近几日风沙不止,否则这血腥味会在望楼最前面的那位年约三十许,身材颀长挺拔,留着短须,戴着大帽之人抽了一下鼻子,闻到那股血腥味后不禁皱了皱眉头。
“陛下,无妨,如今大风是从东南方向吹过来的,彼等除非不走这条路,否则就一直得到昌黎县才能闻到味道”
说话的正是刚从大海彼岸调回东土的大夏国大将牧仁了,那这位皱眉头之人不用说就是尼堪了。
这厮为何来到了这里?
听了牧仁的话,尼堪略略点了点头。
牧仁回到东土后,便取代乌力吉成了理藩院的总理,如今与政务院总理孙秀林,枢密院枢密使孙传宇三人一起成了大夏国明面上官职最高的三个人。
在尼堪的身后,除了今年刚好二十岁的拔都、叶连纳克两个亲卫将领,博格拉部事实上的统领额腾翼在列。
额腾翼比尼堪大五岁,就是那位在乌尔赫特交易时,被蒙古人将交易的部族杀得干干净净,最后还是在尼堪拿出自己交换得来的物品相赠而勉强活下来,依琳卡西边山上的小部族首领,事后,彼等迁到了靠近依琳卡的地方,当尼堪将直接隶属于自己的部落全部纳入博格拉部进行管辖时,额腾翼便成了博格拉部事实上的副统领。
除了额腾翼,原察哈尔本部之一的多罗特部首领,被林丹汗西去后留作镇守察哈尔的大将、同样四十岁的绰克图也在。
除了这两人,还有一人,三十多岁,却是一个汉人,典型的西北汉子形象,却是尼堪设在山南省丰州府五原牧场的汉人首领,一个叫李兴祖的退伍将领。
李兴祖是五原汉人牧场第一批加入到瀚海军骑兵的人,如今却是以团副指挥使的职位退伍的老兵,其退伍后,尼堪让他回到五原县担任五原县的县令兼典史,实际上管辖着五原县接近两万户从陕北、甘肃、宁夏迁过来的汉人牧户。
“县团级”,对于退伍的将领,尼堪心中也有一个可笑的对应办法。
而李兴祖,自己号称是西夏王室的后人,不过谁知晓呢,又没有家谱,全靠口口相授,真实性相当可疑。
除此之外,枢密院正使孙传宇、都察院左都御史孙秀节也赫然在列。
就在萧阿林、朱克图一西一东挺进,将山海关紧紧夹在中间后,尼堪也不甘落后,他带着三万大军南下了。
这三万大军不是正规军,正是来自尼堪的大夏国眼下三大骑兵兵源之处:博格拉部、察哈尔蒙古诸部落、五原汉人部落,这些部落投靠大夏国较早,民兵训练早有成效,如今倒是让尼堪将里面的精锐全部拉出来了。
两万汉人牧户抽调精锐一万,三万博格拉部抽调一万精锐,三万土默特、鄂尔多斯、多罗特部以及苏尼特、翁牛特、奈曼、巴林等蒙古部落抽调一万,凑成了三万精锐。
当然了,既然是在讲究规矩的大夏国,尼堪是不允许彼等奇装异服、五花八门南下的,那样的话,中原的汉人绝对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在历年的每年三个月的民兵训练中,大顺国都给参加训练的民兵分发了服装、兵器——当然了,都是冷兵器,并且只有骑刀、骑枪两种,战马、弓箭、短斧等物还是要自己制备的。
饶是如此,三万服装统一的“塞外骑兵”还是蔚为壮观的,不但如此,长期的民兵训练,彼等基本上都掌握了瀚海军操典的一些内容,无非是在熟练程度上不如正规军罢了。
眼下,那一万汉军骑正是李兴祖统领的,一万蒙古骑兵的统领是绰克图,由于绰克图的部落正好在上都附近,尼堪让他统领这一万蒙古骑兵也算是一种笼络——绰克图,并不是黄金家族之人。
而由额腾翼统领尼堪的本部也是应有之意。
加上尼堪自己增加到三千人的亲卫队,三万三千人,这便是大夏国除了镇守国境军力之外最大的一支力量。
当然了,除此之外,像科尔沁部、喀尔喀三部还都可以动员,不过尼堪这次并没有动员,只是动员了自己认为对大夏国认同
喜欢1625冰封帝国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