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洋糖霜,一百四十文一斤。”
魏万程吓了一跳,这价格差也忒大了吧:“哈,这么贵?这糖霜没有本地产的吗?”
“呃……庆元府确实产不了这等糖霜,”老板有些尴尬的样子,又从旁边翻了一小袋糖霜出来,比西洋糖霜稍白一些,但在东海人眼里仍然是黄色,“不过我这有四川遂宁府产的糖霜,原先只要一百文一斤,但不瞒您说,最近北边蒙鞑攻四川,商路断绝,遂宁糖霜现在是买一点少一点啦,当下市价可要一百七十文了。”说完,老板又叹了口气。
东海众人也陪他叹了口气,接着魏万程又比划着问:“那个……就没有那种,雪白的,像盐一样的白糖吗?”
老板吃了一惊,你们要求也太高了点吧,连忙摆手说:“那等顶级糖霜,每瓮只产一丁点,自古都是进贡用的,我这小店哪能有?”
甘蔗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中国,唐太宗时曾经遣人去印度和中东学习过制糖技术。之后经过几百年发展,到了两宋时期,制造蔗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都有大规模种植甘蔗和榨取蔗糖的产业。只不过,原生蔗糖都是红色的,要经过除色工艺才能得到接近白色的“糖霜”,而除色工艺现在很不成熟,所以红糖和糖霜的差价很大。
两宋时,四川遂宁盛产糖霜。遂宁人王灼曾经写过一本糖霜谱,里面记载了制造糖霜的方法:把将要成型的糖浆放入特制的容器里,自然沥干后,最上层是深紫色的红糖,越往下越白,最下层就是糖霜了。
苏轼曾经有诗赞曰:“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拿琥珀来比喻糖霜,可见糖霜也只是黄色固体,达不到后世白糖的水准。
此时印度人的除色工艺是用牛奶、蛋清等富含蛋白质的物质吸附色素,埃及人的工艺是用特制的植物灰吸附,都成本高昂而效果不佳。直到明朝晚期,中国人才发现了手工业时代最佳的除色工艺:黄泥水吸附。
据说这个工艺是广东某糖户无意间发现的,他家房顶没修好,某天夜里屋顶上的黄泥滴进了正在干燥的糖斗里。这本该是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却惊讶地发现黄泥流过的地方产生了洁白如雪的白糖。后来便有意识地在生产时添加黄泥水,经过不断调整工艺,成功量产出了优质白糖。
这种方法产出白糖品质极佳,成为明末清初与瓷器、丝绸等并列的重要出口商品,影响力很大,以至于蔗糖的原产地印度后来都把白糖称为“i”,意为“中国来的”。
相比黄泥法,当前南宋的制糖工艺仍然很落后,最好的糖霜也无非是黄白色。但落后也就意味着商机。
几个东海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感觉有戏。魏万程跟老板讨价还价了一番,最终以30贯会子一石(120斤)的价格买了五百石四明红糖。
老板做成一笔大生意十分高兴,又送了他们一小袋糖霜尝尝鲜,还发了一张名片让他们下次再来。呃,没错就是名片,一张薄木片,上面用阴文刻着店铺名称、地址、主营业务和老板名字,原来这位老板叫唐季和。
几人与唐老板寒暄了一会儿,留下地址让他送货上门,就接着去别的地方逛了。
喜欢1255再铸鼎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