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执行,大宋这几年灾害不断,经不起频繁折腾。”
赵祯沉声道:“对了,此番陕州救灾井然有序,未生纷乱,也未有疫病出现,还利用灾民中的青壮整修黄河大堤与附近道路。
据尹洙所奏,是采用了李迪外孙沈放所献的救灾安民章程。朕看过了,颇为详尽,事实证明亦颇有效果,朕意推广到各路州县,作为往后救灾的统一章程。”
内侍早已将章程誊写多份,分发到各位宰相手中,众人看过之后纷纷点头。
“单独每一条倒也寻常,但整理为完备的章程细则便大有不同,条理清晰,行之有效,细枝末节亦头头是道。”
章得象似乎为了弥补先前的失言,赞同道:“若推及各州县,并因地制宜,严格执行,往后赈灾安民必将事半功倍。”
贾昌朝赞道:“妙哉,不愧是沈相曾孙,李太傅的外孙,沈放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殊为难得啊!”
话是这么说,但几位宰相不约而同有些猜疑,甚至是“鄙视”。
他们并不认为十四五岁的沈放,有如此才华经验。不出所料,那般细致,面面俱到的章程是为政多年,经验老道的李迪执笔。
也不知李迪是出于什么政治考虑,还是为让外孙扬名,竟推到沈放头上。
赵祯淡淡一笑,默然不语,他也有过同样的疑惑,但随即便有了答案。
是一个名字——杨浩!
一个籍籍无名的关中乡间少年,但李迪与尹洙的秘奏中不约而同都提到了此人。
两位大臣都很诚实,没有隐瞒,尹洙提及察觉流言,识破弥勒教埋碑造谶,图谋不轨的正是杨浩,但其本人不愿留名居功。
李迪更是直言不讳,安置灾民的章程不是沈放,也不是他本人的手笔,而是出自——杨浩。
并且发现弥勒教蛊惑灾民,暗中征集青壮前往南阳,也是杨浩,一个不愿扬名的低调少年。
赵祯有些惊讶!
一个少年郎,能有如此眼光见地?但李迪信誓旦旦,言辞间对这个杨浩赞誉甚高。
其中也提到了杨浩的种种古怪神秘之处,并送来一个见所未见的神奇物事。
宰相们已经走了,赵祯盯着御案上的矿泉水瓶看了许久,也试着触摸,甚至是按捏。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器皿,李迪也声称是杨浩的盛水器物。
可是材料形制相当古怪,见多识广的赵祯同样一脸茫然。
按照李迪的说法,唯一的线索大概就是瓶盖处的那串古怪的字符,或许从中可以寻得蛛丝马迹。
赵祯当即吩咐下去,并着皇城司派人前往关中,详查杨浩的来历与底细。
皇帝生出了好奇之心,而且这个聪明卓见,低调神秘的少年,即将前来东京。
喜欢大宋好时光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