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善时诗彖云:
物表英才性朴纯,天然气象妙精神。
眼空四海全无欲,心贯三才绝点尘。
帝赐金符微一笑,师傅玉诀乐长春。
源缘慈父征唐德,积一皇后二仙真。
苗善时的这一故事在永乐宫壁画和有关文人的考辨中得到了继承和反映,但是在有关仙传中却付之阙如。元代永乐宫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中有“神化度曹国舅”一图,图侧题记内容完全袭自《妙通纪》。明清时代的学术笔记如王世贞《题八仙像后》、《玉芝堂谈荟》,类书如《御定渊鉴类函》,或考辨,或转述,均依据苗善时的《妙通纪》。同是在元代,另一大仙传制作大家赵道一创作《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时,就没有收录曹国舅传记,此后的所有仙传均不收苗善时系统的曹国舅传。
第二个被记载下来的曹国舅得道故事首先见载于明代的有关文献中。明代仙传如《列仙全传》、《仙佛奇踪》(又名《消遥墟经》)记载了另外一则曹国舅得道故事。《仙佛奇踪》云:曹国舅,宋太后弟也。因其弟每不法杀人,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精思玄理。野服葛巾,经旬不食。一日,遇钟离、纯阳二仙。问:“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道”。曰:“道何在?”舅指天。曰:“天何在?”舅指心。二仙笑谓曰:“心即天,天即道。子亲见本来面目矣。”遂授以还真秘术,引入仙班。
黄斐默清光绪三十年上海慈母堂排印本《集说全真》引《神仙通鉴》说的更为详细一些:“曹国舅,系宋仁宗曹皇后之弟也。”曹后有弟,长名景休,不亲世务;次名景植,恃势妄为。帝每为戒饬,不悛。尝不法杀人,至是,包拯案之,伏罪。景休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一日,钟离、吕二师来问曰:“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道。”曰:“道安在?”休指天。曰:“天安在?”休指心。二师笑曰:“心即天,天即道,子亲见本来矣!”遂授以还真秘旨,令其精炼,未几成道。王圻《续通考》卷二四三“曹国舅”条、《历代仙史》“曹国舅”条、《吕祖志·事迹志·补遗》“曹仙得度”条、《八仙出处东游记》“国舅学道登仙”一节、《八仙道得》第97回“荡秋千只在铜钱一眼,救慈母了结尘世孽缘”一回,讲述的都是上述传统的曹仙得道故事。前四本书均依据传统而未作什么变更,后一本书则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敷演民间传说,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另外,曹国舅的称呼,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八仙出处东游记》中称曹氏兄弟为曹友、曹二,《八仙得道》中则称曹氏兄弟为曹大、曹二。
第三个被记载下来的曹国舅故事便是《八仙铁拐李吕纯阳曹国舅宝卷》中的曹国舅得道故事。该宝卷为清代旧抄本,一册,藏上海市图书馆。该宝卷叙汉钟离等七仙在蟠桃会上商议:“我们七人做事难好,未免美中不足,譬如说吃什么酒肆喜宴,只能说七仙桌,有点难听。若能有八个人,无论吃酒发拳可以喊八仙寿了,坐成团团圆圆一桌可称八仙桌了,逢到皇母娘娘庆寿,我们可以八人上寿了。”于是到凡间访求到“敬贤礼士多恭敬”的“大善人”曹国舅,并对他进行多次考验,最后度他加入八仙行列。
纵观这三大度脱故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三大故事均反映了内丹道的理念。第一个故事叙曹国舅清心寡欲,视权势富贵如粪土,出家修行,反映的是内丹道弃世修道的人生观。第二个故事所体现的“心即天,天即道”的宗教理念,是内丹道修心炼性以丹道体天道的哲学观。第三个故事反映的是汉族民间宗教的理念,即敦伦常、受魔考和炼内丹等宗教追求,是对内丹道理念的弘扬。其二,这三大故事均反映了内丹道八仙体系的师徒授受关系,但这些故事出现的时代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故事是宋代故事,见载于元代,并谓曹皇后只有一个弟弟,符合历史事实,属于最早出现的故事。第二个故事见载于明代,并说曹皇后有两个弟弟,一个好,一个坏,“一好道成真,一作恶丧躯,何性之相远至此!”作恶丧躯者是造成好道成真者弃家修仙的动因。第三个故事见载于清,是清代民间宗教的宣传品,出现最晚。其三,这三个故事所产生的作用和生命力也不一样。第一个故事产生于内丹道氛围最为浓厚的宋金元时期,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曹国舅形象奠定了曹国舅在八仙队伍中的形象特征。但是,这个故事却在明清时期销声匿迹。第二个故事借助包公斩国舅这样的青天断
喜欢八仙演义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