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引来三两目光。其中就有楚格和齐瑞秋。
齐瑞秋知道周怡,校内宣传栏上常有她的名字和照片,见两人腻在一起冷笑一声:“二胡还能欢快?别逗了,天桥底下乞讨卖唱的,你听过几首欢快的?”戚茹又不是没有演奏过,校内文艺表演上,那一首《明天会更好》听得诸位老师都哭了,怎么欢快得起来。
原本戚茹是不愿意的,但被齐瑞秋这么一刺激,头脑发热便答应了下来。各有各的缘法,二胡在她心目中就是最好的乐器,可人们总拿它和乞讨捆绑在一起,刻板的印象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她要证明,二胡不止是用来乞讨,不止是给大人听的乐器,它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
反正司机还没来,周怡也想听,就当彩衣娱亲了。
于是她走上前,和老人家商量起来。
“老爷爷,您这把二胡能不能借我用用?等车无聊,我想拉给我朋友听听。”
老人家笑呵呵,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纸巾,在自己坐过的板凳上擦了擦,然后把二胡递给戚茹:“给,给,给你。”
他有些口吃,却没人笑话他。凭自己本事挣钱,比行骗的假瞎子强多了。
借别人的琴本就不好意思,戚茹没坐那个小板凳,直接向周边小店借了张报纸铺在花坛边,坐着摆好了准备姿势。
紧弦,调音,拉了几个短弓试音后,甩甩头发,开始了欢快的演奏。
人群中忽然有人出声。
“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调子仿佛在哪里听过?”
“有点。确实很欢快,我一定听过。”
“好熟悉,可就是想不起来。”
周怡破涕为笑,不管戚茹拉的是什么,她都心满意足。这是她的好朋友,专门为她而演奏。什么英语竞赛,什么名次,都不能影响她此刻的心情。
齐瑞秋漂亮的眉头皱成一团——二胡还能这么拉?
终于,路边有一位小朋友跟着戚茹的节拍小声唱了起来,被一旁的学生听见。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卧槽,这是蓝精灵啊!!”
第22章
蓝精灵?气氛诡异地安静了一瞬。
周怡直接笑出了声,擦了擦眼角的泪珠,给戚茹鼓掌叫好。
2010年,智能手机仍未普及,周围看热闹的人群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但没有掏出手机拍视频发到网络上的行为。
这些学生们对于整首歌都耳熟能详,当戚茹进入第二段的演奏时,他们不自觉跟着唱起来:“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欣!”
路边的小朋友手拉手跳着不知名的舞蹈,压在学生们心头的沉闷一扫而空。一次考试而已,有什么重要的。如果这一点压力都无法承受,高考这座大山,永远也翻不过去。
带队的老师们乐意看见这样的结果,能不用言语劝慰学生,他们对于戚茹是感谢的。
老爷爷坐在小板凳上,嘴边是抑制不住的笑容,断断续续往外吐着字:“很,很好,好听。”他每天坐在小路边,匆匆忙忙的过客很多,他们有时会给钱,有时无视离开,却从来没有人欣赏他的音乐,也没人向他要琴去演奏。
也许在大众眼里,他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乞讨。
一曲完毕,司机开着车来校门口接人。
戚茹摸了摸弦,又仔细看了看弓毛,对老大爷道谢:“谢谢您,这把二胡您保管得很好,希望日后还能听到您的演奏。”白色的千斤染成了灰色,弓的中间部分开裂,一道道小细缝分布在竹面,可马尾毛依旧顺滑,青黑的蟒皮依稀能看见光泽。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戚茹跟着林启光看了两个月的制器,目测这把二胡年纪应该和她差不多,音色依然纯正,可见老人的用心。
“不,不客气。”老人摆手,小心接过二胡,把它放回琴盒,看样子不打算再拉了。
“您要回家了吗?”
“嗯。”他拉的曲子都挺悲伤,气氛好不容易活跃起来,他不想破坏周围孩子们的兴致。愉悦的心情比金钱更重要。
“那您注意安全,我们先走了。”戚茹见大爷说话吃力,快速结束话题,与他道别。
老人挥挥手,目送一群青春活泼的学生离开,暗想也许自己该去学学儿歌。不止能让小朋友开心,还能创收。
大巴车中,周怡拉着戚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脸兴奋,“戚茹你刚刚真是太棒了!我从来不知道二胡还能那样拉,你还会别的曲子吗?哪咤闹海、白龙马,这些你会吗?”
戚茹:“……不会。”
拉蓝精灵是一时冲动,她心里清楚,方才那首曲子拉的并不出彩,只是博了个眼球。若是让徐宏听见,一定又要拉着她纠正错误,指责她姿势不对,小指没有放对位置,长弓不够长,揉弦移了位,‘15’被她拉成了‘26’,总之是一堆毛病,也就只能唬唬
喜欢重生之大艺术家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