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5年6月2日,拓跋宏再次下诏:“在政府中不准说鲜卑话,违反的免除官职。”拿现在打个比方,就是在正式场合要求人们说英语一样。
其实在颁布这项诏令之前,拓跋宏在朝堂上就和大家讨论过这个问题。拓跋宏说:“名义不正当的话,言辞就不顺;连礼仪、音乐、都不能创制。我现在打算禁止鲜卑语,完全使用纯正的声音—中华语。三十岁以上的人,鲜卑语已成习惯,或许不能马上改变,但三十岁以下青年,如在政府供职,就必须说汉语,如果还故意说鲜卑话,就必须罢黜官位。”
皇帝如此激进,连汉人李冲都看不下去,他说到:“四面八方人民的语言,并不相同,怎么知道谁的言语是纯正声音?皇帝使用什么言语,什么言语就是纯正声音。”拓跋宏斥责道:“你说这种话,就是罪大恶极,应该诛杀!”吓的李冲连忙脱下官帽,低头承认错误。
紧接着,6月19日,拓跋宏下诏要求跟随政府南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安葬,不可以把灵柩运回北方。古代人重祭祀先人,如果墓葬定在洛阳,那么按传统观念看,这些鲜卑人的后代就是正儿八经、如假包换的“洛阳人”了。
6月21日,拓跋宏又命令政府改变度量衡制度,采用长尺、大斗,完全按照《汉书.律历志》规格,重新制定。
其实拓跋宏6月份颁布这几项改革措施,并没有必要这样一刀切。语言、墓葬、度量衡这些和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必然在运用中逐渐优化,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会逐步调解这些元素到最合理状态。比如满清时期,政府并未专门推进汉语,但最终满人因为生活便利需要,逐渐就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反而在后期,政府要强调满语重要性,尽力挽救不要使之消亡;像度量衡,只要不是太复杂太混乱,像我们现在许多地方,“公制”和“市制”并行,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妥。
可拓跋宏却在这些地方强制性迅速改变,这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社会的不适,以及资源的浪费。
这些汉化改革其实才是初试牛刀而已,拓跋宏更加暴烈的改革还在后面,我们下次再说吧。
喜欢铁血魏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