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高考,两种选择”这样的话,只有“除了登科,还是登科”这样的思路。
所以有人考了一辈子,有人放弃了,给大官当个狗头军师幕僚什么的,有人回家种地去了,当然,还有的直接就疯了。
在这个时候,范仲淹的这句话起了作用,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医生是因为落第后,在这句话的启发下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的。
但是至少,在从医后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心理安慰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吧。
我看过了那么多的古代医书,几乎大部分书的序言里,别人在介绍的时候都要写上:“昔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样的话,有的书好几个人写序,每个人都把这话说一遍。
可见此话影响之深!
【痛苦的思考】
所以,李东垣经常和元好问去拜访范尊师。
两人有时一起去看望范尊师。
有的时候李东垣自己去。
范尊师的道观庄严肃穆,香火缭绕。
在这里,会使人想起很多前尘往事。
因此,李东垣已经五十多岁了。
回想自己漂泊、动荡的一生,别有一番苦涩滋味在心头啊。
李东垣很愿意和范尊师聊聊,因为自己的心里太沉重了。
尊师的茶室里。
淡雅的茶香从茶壶中溢出。
“东垣,你的面容为何如此疲惫?”范尊师缓缓地问,他身后的窗子外面,是青山与松柏。
李东垣:“尊师,我觉得,人生太苦了。”
范尊师喝了口清茶,问:“何有此言?”
李东垣:“作为一个医生,太累了,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我的面前死去,我拼命地去救,却经常无能为力,我刚刚救活了一个,那边又死了一百个,天下为何如此之乱,苍生为何如此不幸啊。”
范尊师叹了口气:“是啊,这是乱世。”
李东垣:“他们要砍掉别人的胳膊、要杀掉一个人很容易,可是我们医生要让伤口复原是多么的难!”
范尊师在默默地听着。
李东垣:“我经常感觉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何时,才能得见光明。”
沉默片刻,范尊师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睛直视着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东垣,你不要放弃,你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当世的人,更是为后世做的啊,要知道,天下总有国泰民安的那一天,那个时候的百姓,更需要你的学问!”
李东垣凝视着范尊师。
范尊师:“你我可能都不会见到那一天了,但是,你现在就要把你的学问写下来,传下去,虽然你现在很累了,但也要坚持写下去(就令著述不已),即使有一天累死了(精力衰竭,书成而死),也在所不惜!因为学问传下去了,就和你还活着是一样的啊!”
两人的眼泪都慢慢地流了出来。
范尊师:“这个世界现在一片黑暗,但是,有一线光明,在这里,”尊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为了这一线光明,拼命写下去吧!”
一个人,生在盛世还是乱世,是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有多少生在乱世的医生,是凭着自己的信念活下来,创造出灿烂的中医文化的。
饥饿、杀戮、动荡,他们的眼前一片黑暗,上天没有给他们任何阳光,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光明。
生活在盛世的人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羡慕你们呢?
【徒弟罗天益】
公元1243年,李东垣离开了山东,告别了范尊师和元好问,回到自己的家乡真定。
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了。
家乡的土地早已荒芜了。
熟识的人剩下的也不多了。
一片凄凉景象。
刚回到家乡的李东垣比较疲惫,文献记载他“但依蒲团,唤童烫酒,看万里水绡染就”。
实际上,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李东垣所向往的生活,是他的梦想,因为他没有时间了。
从他回到家乡到他去世这八年中,他做了大量的事情:
一、他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从有时间记载的医案中的编年来看,《东垣试效方》中几乎全部的医案都出自这个时期;
二、他整理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将已经写过的《内外伤辨惑论》重新整理,成书,其他如《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整理了出来;
三、传授学问,他开始着手物色自己的传人,将学问传下去。
其中传授学问是一个最难以完成的工作,因为好的弟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王好古在跟随李东垣学习的时候,李东垣的很多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此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去哪里去找呢?
李东垣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周德父说了。
巧得很,仿佛是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似的,周德父说:我知道这么个人,就是廉台的罗天益啊,他这个人性情敦厚,为人简朴,曾经痛恨自己所学的水平不够,有志于继续学习,“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李东垣很高兴,就让周德父安排罗天益来见见面。
罗天益是个穷苦人家的青年,人品非常的好,为了见面,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李东垣的景仰和想拜师的心
喜欢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