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上面介绍的还只是传奇在中的再生,而中王二的叙述,既展示了这一再生的c作过程,又是一个类比、一种人物、情境的引申及对照。就情节发展而言,这种类比是对话和共鸣,当卫公和红拂野合时,我和同居一套房子的离婚女人小孙搞到了一起。当卫公位极人臣,我也当上了数学“人瑞”。“我们享受非法性生活,可以想象卫公和红拂享受性生活的姿势的要点”,这种描写,解构了传奇的浪漫色彩,令之变得陌生,因而复活了人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就的结构原则而言,它从现实和幻想两个极端不断触发作者想象的机关,使他在空前广阔的叙事空间里借题发挥。关于聪明人装傻、上上下下互相糊弄、关于连坐、折腾人、打小报告、坑蒙拐骗、作为群众的算计及其当领导的人愚弄人的理由……总之,关于中国人心理、思维方式及做人态度的含糊、怪诞,这种种不可告人、不可理喻的心理缺陷,在李靖与红拂、王二与小孙的遭遇中,时时得到双重的影s。而将这一双重人物、双重情境的类比综合起来,我们获得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个人生活的立体图像,想象与真实、内心与外表、他的社会角色与自我、他对于自由的强烈yù_wàng与这个yù_wàng仅不能发于内心又止于内心,这一切,以极其矛盾、分裂、全然不可能又浑然一体的形式共存。莫泊桑说:漂亮朋友就是我。王小波说:我们就是j细、盗墓贼、菜人。我们还可以说:我们就是李靖、红拂、虬髯公。
。。
重说生命、死亡与自由/艾晓明(3)
《红拂夜奔》在王小波的《怀疑三部曲》中是厌倦之作,它把有趣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和美的境界重述了生命、死亡和自由,这话题属于人的终极关怀,同时也属于艺术的永恒主题。在王小波的创作道路上,这也是一部风格化的成年作品。他的叙事艺术特别见之于比喻的运用,这种比喻的巧思和意象的密集令作品肌质紧密富于弹性,经得起重读、细读而且要求这种方式。他的比喻方式是一种远距离的意象衔接,常常不是就事物的表象,而是就其抽象性质来建立类比关系,如说当年洛阳城里领政府津贴的线人“比前东德所有的雷子加起来还要多。”又如做a的时候:“我的那个东西直挺挺,仿佛在行纳粹礼”。比喻有时是对某个外形特征的夸张,比喻体与喻象及其不相称的比例构成奇特的相似:“红拂头发三丈长,洗完了头她就像一个大蚕茧,这时她得把自己一点一点地从头发里摘出来。”又如:“无数条人走的路,就像一束没有绞紧的毛线,到了崎岖的地方束紧成一团,到了空旷的地方就散开成一片。”王小波得自由联想常常就是借助着比喻铺陈生发,它是描绘人物的手段——虬髯公变扁了以后,他就无孔不入、无所不在了,“假如有门的话,他就可以从门缝底下滑进来;没有门的话,他可以从墙头上飘过去,就像风吹动的一幅床单飘过墙头一样。”它也是情节过渡的动力:今与昔、叙述者与被叙述者、此种情境与彼种情境,彼此都是对方的喻象或喻体。由于佯谬的语气、双关语、设问与明显不合情理的回答,在这些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明喻成为隐喻和反讽。
在严肃文学和实验性作品面临重重出版困难的今天,王小波是个不走运的家,至今国内尚未有一家出版社明确落实出版他的长篇三部曲。然而,手稿在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个人、在若干高校文艺批评的专业读者那里,赢得了强烈的好评。有论者预言,将来未必没有人像研究乔伊斯、卡夫卡的作品那样重视这部作品。就此而言,王小波是幸运的,因为,只有真正的才会遭遇这一殊荣。
1993年11月16日
txt上传分享
跳下床来评《红拂夜奔》/张世君(1)
作者:这篇书评是我在3年前写的,那时我刚调到暨南大学不久,没有住房,情绪忒低落。读到友人晓明推荐的王小波的《红拂夜奔》手稿,竟然对自己的生存困境也有了一种幽默,当即写下这篇文字。可是由于某些禁忌,此书不得出版,我写的这篇书评也不被刊物采用。3年后的今天,我刚刚分到了住房,却突然得知王小波不幸仙逝,我震惊得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这正是他写作的高峰期呀!就像我有了住房一样,他也该在中国大陆看到自己的集出版呀!又闻花城出版社以出版家的良心与魄力出版了未删节的《红拂夜奔》,王小波地下有灵当是一个慰藉。我从手稿中找出这篇书评的底稿,不加修改把它交给编辑,谨以此纪念王小波先生。
1997年5月6日于暨南园
我读中国当代长篇不多,总以为花那么多时间,还难得读到一本好书,也就没了兴趣。说这话,显然很有些得罪那些已经著名的和即将著名的当代家,也显出自己的愚昧。可这就是我的现实生存状态,我是个“工资很低,没有住房”的教师,我得为喂饱我的女儿而奔忙。我愚昧,没有工夫。挚友艾晓明博士向我推荐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并从千里之外的北京把电脑打印稿寄来广州,说是可以从中获得一种的乐趣和想象的
喜欢王小波十年祭请大家收藏:(m.aszw.win),爱上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